在鋼合金中,所謂的“第二相”成分可以通過蝕刻選擇性著色,這提供了一種單獨識別和量化它們的方法。通過彩色蝕刻區分鋼中的鐵素體和碳化物是一種常見的方法。
干涉膜的生長可能是樣品表面特征(如晶粒)晶體取向的函數。對于用標準試劑蝕刻(攻擊晶界)會產生不完整的(邊界)網絡并因此阻止數字圖像重建的合金,由于不同晶粒取向導致的微觀結構的顏色編碼允許對晶粒尺寸進行分析。
定量優于定性
定量金相學的起源在于光學顯微鏡在金屬合金微觀結構研究中的應用。材料科學家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基本問題是:
合金中某些特征的尺寸是多少,這些類型的特征有多少?
合金中含有多少特定成分?
多年來,使用圖表評級和視覺比較是唯一能夠用半定量陳述回答這些問題的方法。如今,現代電動和計算機顯微鏡和圖像分析系統為國際或行業標準所涵蓋的大多數評估和評價方法的自動化提供了一種快速準確的方法。
測量通常在一系列二維圖像上進行,可分為兩大類:用于量化離散顆粒的尺寸、形狀和分布的測量(特征測量)和與基體微觀結構相關的測量(現場測量)。
第一組的幾個例子是鋼夾雜物含量的測定、鑄鐵中石墨的分類以及熱噴涂涂層或燒結零件孔隙率的評估。
現場測量的常見應用是通過截取或平面測量方法確定平均晶粒尺寸,以及通過相分析估算微觀結構成分的體積分數。使用圖像分析軟件,可以在單個場中檢測多個相位,并對其進行量化和圖形表示。
不僅微觀而且宏觀
北京創誠致佳科技有限公司專業從事分析測試儀器設備的研發、生產制造、市場開發、國際貿易、銷售及技術服務。